广发信用卡“技术性逾期”事件: 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持卡人,由谁来叫醒?

在技术与监管环境持续更新的当下,银行将因自身规则导致的“技术性逾期”成本完全转嫁用户,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还有多少持卡人正悄然背负着类似的“技术性罚息”而不自知?

广发信用卡“技术性逾期”事件: 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持卡人,由谁来叫醒?

“当千万个“周砚”在沉默中觉醒,席卷行业的将不仅是退费洪流,更是对信用卡商业模式的根本性质疑。”

——支付之家网评广发信用卡技术性逾期”事件

近日,广发信用卡因一则“还款日当天还款仍被罚息”的案例登上热搜。广州持卡人周砚(化名)在2018年12月至2025年3月间,每月于还款日全额还款,却被广发银行累计扣收1.2万元“消费利息”(金额由当事人提供的账单截图汇总,广发银行尚未公布复核结果,此处仅作个案陈述)。

调查揭示,根源在于广发系统将还款日23:00设为到账截点:此前还款次日到账,此后顺延一天;一旦到账日落在还款日+2天,便会触发利息与违约金。关键在于,广发默认仅提供1天宽限期,其宣称的“3天容时”服务需持卡人额外电话申请——这与中新经纬调查的其余16家银行普遍自动提供3-5天宽限期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事件本身已有多家媒体追踪,但更值得追问的是:在技术与监管环境持续更新的当下,银行将因自身规则导致的“技术性逾期”成本完全转嫁用户,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还有多少持卡人正悄然背负着类似的“技术性罚息”而不自知?

一、到账规则与容时期限的“错位”

中国银行业协会2024年5月修订的《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第十六条明确倡导,会员单位为客户提供“容时服务”,即为客户提供一定期限的还款宽限期服务,还款宽限期自到期还款日起一般不得少于3天。客户在还款宽限期内还款的,视同客户按时还款。需注意,《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属行业自律性规范,虽不具法律强制力,但体现了监管对消费者保护的导向。

然而,广发银行将这一行业倡导的底线标准,设计成一项需用户主动致电申请的“特权”。对比中新经纬对17家银行的调查(除广发外均自动提供3-5天宽限期),广发此举实质上通过增设用户动作门槛,客观上弱化了公约倡导的效果,削弱了规则本应提供的容错保护功能。

当同行用技术降低还款容错成本时,广发却用人工申请抬高门槛。

二、息费逻辑的合理性疑问

广发强调其计息起点为“每笔消费入账日”,即业内所称的“追溯计息”(利息从消费入账日起算,而非免息期结束或逾期后)。简言之,用户以为“全额还款”即万事大吉,却可能因“追溯计息”叠加还款到账延迟,被收取高额罚息。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已于2022年陆续取消“追溯计息”模式,广发仍沿用与主流同业及监管导向不一致的计息规则。

《2025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为7.21亿张,但多数用户对还款规则细节存在认知盲区。如部分银行采用“追溯计息”模式,但多数持卡人会误以为“免息期内无息,逾期后才计息”。

广发案例中,其复杂的规则组合(追溯计息 + 仅1天默认宽限期 + 需申请3天容时 + 到账时差触发罚息)及其隐蔽的提示方式(如APP角落的小字说明),构成了巨大的认知鸿沟。极可能大量用户如同周砚,在不知情中背负了“技术性逾期”产生的高额息费。

三、从个案豁免到系统性修复

面对周砚的个案,广发银行一面将责任归咎于“客户未按双方约定的还款方式进行还款”,一面却又“根据行内最新容时政策(3天容时)为客户提供了减免方案”。这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恰恰暴露了其规则本身的不合理。广发虽采取了“回溯重算+差额退还”的个案处理,但对同样受影响的海量历史用户,却未见系统性回溯退费的承诺。

周砚绝非孤例。投诉平台类似案例及业内观察表明,2018年至2023年间广发普遍仅提供1天容时,且其生成的利息常被拆解为账单中多笔不易察觉的小额条目,容易导致部分用户“被收费而不自知”。

问题的核心,绝非技术瓶颈,而是规则设计的偏向性与信息披露的严重缺失——行业惯例与广发做法的落差、可规避的到账延迟风险转嫁、以及关键规则的隐蔽性。
因此,广发要做的,不应止于个案退费,而是一场系统性的“纠错行动”。

支付之家网认为,广发银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核查2018年以来所有因类似“技术性逾期”产生的息费,公布明确的退费口径与实施时间表。
2、将“3天容时服务”由“需电话申请”改为系统默认自动生效,彻底移除用户障碍。
3、在App首页、还款提醒短信、电子账单等核心触点显著位置,动态提示用户剩余还款宽限天数及关键规则。
4、设立“息费异议一键申诉”机制,承诺对符合条件的申诉在48小时内先行垫付退费。

广发信用卡事件揭开的,是信用卡行业系统规则与用户权益保护错配的深层次矛盾。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个案补偿,而在于银行是否愿以两大行动重建信任:
一是向历史收费公开宣战——主动核查并退还非恶意罚息;
二是向用户体验彻底俯身——将容时服务默认生效、规则提示前置、申诉通道打通。

信用卡生于“信用”,困于“规则失衡”。当银行用格式条款与系统参数垒起规则高墙,将技术摩擦成本包装成持卡人的“信用风险溢价”,冲击的不仅是契约精神,更可能触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底线。数字化时代,银行最该迭代的不是算法,而是对用户的敬畏之心。

唯有将潜在的历史收费“晒在阳光下”,并用透明的规则和顺畅的救济渠道弥补制度裂缝,广发才可能将这场信任崩塌转为行业重生的样板。否则,当千万个“周砚”在沉默中觉醒,席卷行业的将不仅是退费洪流,更是对信用卡商业模式的根本性质疑。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发布者:支付之家网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www.zfzj.cn/5465.html

(0)
上一篇 2025年7月24日 15:11
下一篇 2025年7月25日 00: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80027302

在线咨询: QQ交谈

微信:zfzjzw 或 zfzjxh

邮件:z@zfzj.cn 或 s@zfzj.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商务微信
商务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