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体系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是民生消费畅通、经济稳健运行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国支付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社会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时期,我国支付体系发展总体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发展成就?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十四五”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推动我国支付业基础设施更加稳健、双向开放更为扩大、行业生态更具活力、民生服务更有温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构建位居全球先进水平的现代支付体系。近五年,我国支付系统处理业务年均增长12.52%,业务总量位居全球第二,2024年业务金额突破12000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位居全球领先地位,2024年业务笔数为2020年的1.71倍;支付服务平均费率不到0.6%,远低于欧美国家。
一是支付市场形成主体多元、协同并进的新格局。五年来,人民银行持续优化和构建清算机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行业协会共同参与、高效协同的现代支付服务体系。清算机构为聚集主责主业,提供多层次的清算服务和基础支撑,商业银行发挥网点多、分布广、服务全的“主力军”作用,支付机构聚焦小额便民零售支付领域,共同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高效、多样化的支付服务,有效满足上亿经营主体和数十亿消费者的支付需求。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挥自律管理作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会员合法权益,促进支付清算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支付领域迈出互利共赢、开放合作的新步伐。稳步扩大支付领域高水平双向开放,持续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持续完善、业务量稳步增长、参与者覆盖全球六大洲。支付互联互通持续深化,国内方面,“云闪付”等电子钱包接入主要线上移动支付场景,各类条码互认互扫取得积极进展;国际方面,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和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齐头并进,便利跨境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跨境支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支付行业进入合规立身、守正致远的新阶段。加快搭建支付监管法律制度体系,鼓励更具活力、更加安全和更为有序的市场良性发展。在机构监管、业务管理、受理终端管理、涉诈涉赌“资金链”治理等方面,出台多项监管制度。其中,《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作为支付行业首部专门性法规,标志着行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同时,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手段,以“零容忍”态度坚决处置支付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围绕支付机构全周期、业务全链条,防范支付风险;开展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守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
四是支付服务再上安全便捷、包容普惠的新台阶。推动形成网络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票据等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支付工具体系,较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支付服务需求。“十四五”以来,全国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2.3万亿笔、金额22599.86万亿元,分别是“十三五”同期的2.34倍和1.34倍。当前,便捷的支付服务深入各类交易场景,刷卡扫码随时随地,刷脸拍卡创新推出,老年人支付“数字鸿沟”加快弥合,助农取款服务点打通乡村支付“最后一公里”,基本实现“人人有卡、家家有户、村村有服务”。特别是服务高效、价格普惠的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为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的诞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新时代的“中国名片”。
《金融时报》记者:您刚才提到建设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随着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朝着更加高效、安全、包容、多元的方向发展,中国在跨境支付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潘功胜行长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指出,跨境支付体系是全球货币资金运行的“动脉”,是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融资、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已基本建成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一方面,建设并完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持续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一是CIPS跨境人民币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25年9月末,已接入1700余家境内外参与者,业务触达全球六大洲18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2024年,CIPS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十四五”以来的年均增长40.3%。二是中国银联网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银联卡已成为三大国际银行卡品牌之一,银联境内外成员机构超2600家,受理网络延伸至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数字人民币新型跨境支付平台与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等推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
另一方面,持续推进跨境支付互联互通,便利跨境资金和人员往来。一是推动快速支付系统首次实现跨境互联,提升跨境汇款效率。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顺应两地融合发展趋势,于2025年6月成功实现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直接连接(跨境支付通),支持两地居民、企业在线实时办理跨境汇款,有效提升效率、节约成本,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二是推动二维码支付跨境互联,提升零售支付跨境互操作性。中国人民银行组织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等建成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鼓励支持清算机构、支付机构等发挥移动支付优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其中,清算机构与境外二维码网络合作,已与马来西亚等9国实现互联互通;支付机构与境外商业机构合作,支持我国居民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扫码支付,并引入多个境外钱包入境使用。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 期间,人民银行在优化外籍人员来华支付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目前政策效果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金融普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安全、高效、便利的移动支付,已成为展示我国支付现代化发展成果的特色亮点。同时,我们也关注到,由于境内外支付习惯存在差异,部分外籍来华人员对移动支付还不习惯。对此,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高效联动,建立健全横向贯通、条块结合的立体化工作格局,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重点场景,着力打通支付服务堵点,切实保障外籍来华人员支付需求。
一是聚焦重点产品,大幅提升交易限额,开展用户分层认证试点,优化移动支付流程。外籍来华人员可直接使用境外手机号注册境内移动支付APP,并绑定境外银行卡支付(即外卡内绑),或直接使用境外电子钱包扫码支付(即外包内用)。二是紧扣重点环节,在驻外使领馆、边检口岸、机场、航班、高铁等投放多语种《在华支付指南》,构建线上线下多维宣传渠道,积极推广移动支付服务。三是紧盯重点场所,推动建立了60多个机场支付服务示范区,在外籍人员入境“第一站”提供移动支付咨询服务。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银行卡、移动支付、现金等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的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明显提升。外籍来华人员对我国移动支付的认知度、接受度不断提升,“扫一扫”已成为其主要支付方式。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入境人员移动支付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人,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62%、149%。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深化跨境支付领域开放合作,保障支付基础设施稳健运行,坚持支付行业严监管,常态长效做好优化支付服务工作,更好服务金融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李国辉
本文来自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支付之家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