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市场日益多元化的当下,“先享后付” 和预付式消费模式因便捷性与优惠性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然而,这两种消费模式却在 2024 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 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相关问题频发,消费者权益亟待保障。
“先享后付”:便利背后的隐患
“先享后付” 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和电商行业应用广泛,本应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却因部分不良商家的诱导与平台的不合理设置,引发诸多问题。
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一些机构以 “先学后付” 为名,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的情况下办理消费贷。消费者孙女士就遭遇了这样的困境,她被广州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诱导签订分期付款技能培训课程合同,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了贷款,且课程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合同中还存在霸王条款。
电商平台上,“先用后付” 功能也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平台将其设置为默认勾选,并自动成为后续付款方式,关闭步骤复杂繁琐。消费者陈女士在北京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 “0 元开通 PLUS 会员先用后付” 活动中,因找不到关闭按钮,最终被扣费。此外,该模式还存在安全性隐忧,网购订单可能因消费者误触被提交,而下单时未要求输入密码、指纹或面部识别等身份验证,增加了支付风险。
预付式消费:优惠背后的多重风险
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提前充值以享受优惠,但一旦商家出现问题,消费者将面临巨大风险。
部分经营者不签署书面合同,仅提供卡或虚拟账号,消费者在事后主张权利时因缺少书面证据陷入困境。还有经营者虚假承诺,随意降低商品或服务质量,以免费体验、高额折扣等优惠吸引消费者,却在消费者购买预付卡后不予兑现。更有甚者,设置不公平格式条款,如 “本卡不得退卡转让”“余额过期作废” 等。更有经营者携款潜逃,如成都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在明知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仍欺骗消费者卖课,随后关门跑路,导致消费者鲜女士等人的预付费无法退还。
“先享后付” 和预付式消费模式本应是促进消费的创新举措,却因部分不良商家与平台的不当行为,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 “陷阱”。消费者在选择这些消费模式时需谨慎,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