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结算等多项违规,东莞银行被央行罚没387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近日公布了对东莞银行的行政处罚信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关于支付结算管理的系列违规行为。根据披露内容,东莞银行因违反支付结算、金融统计、金融科技、货币金银管理等相关业务规定,被警告并罚款386.939万元,同时没收违法所得1006.41元,总额达387.039641万元。与银行主体同时受到处罚的,还有六名相关责任人员,他们因在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管理、风险等级调整以及异常交易审核方面履职不到位,被分别处以不同金额的罚款。

从处罚细节来看,支付结算环节是这次监管问责的关键所在。监管部门特别强调,银行在办理支付交易、账户使用和资金收付时,必须确保客户身份真实、交易行为可追溯、风险事件可识别。然而,从东莞银行的处罚内容可以看出,在账户真实性审核、客户身份识别、交易异常处理以及记录留存等支付结算基础环节中,仍存在执行偏差。包括与身份不明客户开展业务、未能准确划分客户风险等级、未及时审核可疑交易、资料留存不完整等问题,均属于典型的支付结算管理失范表现。

这类问题并非只在反洗钱领域产生影响,而是直接影响支付链路的安全性。支付结算是一家银行最基础也最核心的业务之一,涵盖开户、支付指令传输、资金划转、交易监测等多项流程,其中任何一个环境存在疏漏,都可能让异常交易顺利通过,也可能在发生风险事件时无法形成完整链条,为后续调查带来困难。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强调提升支付结算的透明度、穿透性与记录完整度,本次处罚再次体现出这一监管思路的延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罚信息揭示出银行内部在业务执行环节存在的“动作不到位”情况。部分人员未对异常交易进行合理的人工复核,有的未能按规定留存关键的客户资料,也有人员在风险等级调整方面缺乏敏感度。这些问题在日常业务中可能显得琐碎,但在支付结算场景下,它们共同构成了风控链条的基础。如果基础环节存在缝隙,即便系统具备自动识别能力,也难以实现有效拦截。

在支付行业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的时代,支付结算已不再只是“传统通道业务”,而是承载大量实时交易、链路复杂、风险敏感的核心系统。随着电信诈骗、跨境异常资金流动等问题日益突出,监管部门已经将支付结算管理作为观察一家机构内控水平的重要窗口。身份识别是否严格、交易链条是否完整、人工审核是否到位、数据留存是否规范,这些决定了银行是否可以在风险传导链条中切断异常资金路径。

东莞银行此次的处罚案例表明,在高频交易背景下,支付结算管理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关键环节。无论是账户实名制的穿透执行,还是异常交易的人工审核,抑或常规交易记录的妥善保存,都已成为金融机构必须严守的基础底线。随着监管要求持续收紧,银行以及持牌支付机构对支付结算业务的合规投入将继续增加,而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压状态。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发布者:支付之家网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www.zfzj.cn/6897.html

(0)
上一篇 2025年11月26日 00:20
下一篇 2025年11月26日 17: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80027302

在线咨询: QQ交谈

微信:zfzjzw 或 zfzjxh

邮件:z@zfzj.cn 或 s@zfzj.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商务微信
商务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