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之家网获悉,京东旗下持牌支付机构网银在线(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网银在线”)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这一消息在支付行业引发关注。其背后暴露的管理与合规问题值得深究。
案号“(2025)京0108执18353号”显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2025年8月11日将网银在线(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列入了被执行人,执行标的494880元。
案件本身是一起劳动争议,法院判决网银在线向前员工支付约49万元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但公司未如期支付,于是法院立案强制执行。
网银在线成立于2003年,是京东科技集团核心的支付板块,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为京东生态及外部商户提供支付服务。
据公开渠道的不完全统计,这或是网银在线公司首次因未主动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而被强制执行。
对于一家背靠京东集团、持有重要金融牌照的头部支付机构而言,因未能及时履行一笔金额并不算特别巨大的劳动赔偿金而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其象征意义和潜在风险远大于执行标的本身。
立案案号“执”字开头、执行标的已明确写入系统,说明法院已走完“判决→生效→催告→仍未履行”的全部前置程序,现在进入强制执行阶段。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若网银在线仍拒不履行,法院可采取冻结账户、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名单等措施,甚至追究其法定代表人责任。
网银在线此次因劳动争议未主动履行生效判决进入执行程序,引发市场对其合规管理机制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49万元对于网银在线这样体量的公司而言,通常并非难以承受的财务负担。出现因劳动争议未履行判决而被强制执行的情况,可能暴露出其在内控流程(如法务与财务衔接)、纠纷处理机制或特定决策环节存在疏漏或僵化问题,亟需内部审视和优化。作为京东生态的重要支付通道,网银在线的“首执”事件可能引发市场对支付机构合规性与员工权益保障的关注。
作为持牌支付机构,“信用”是其核心资产。即使是头部机构,也应时刻谨守法律底线,高度重视任何司法判决的履行义务,这不仅是法律责任,更是维护金融企业核心“信用”基石的根本要求。
目前案件处于执行初期,网银在线若能迅速履行债务或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尚可最大程度减少负面影响,避免升级至更严厉的信用惩戒。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发布者:支付之家网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www.zfzj.cn/5618.html